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诶,学术.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诶,学术.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October 29, 2011

社会演员。

这个概念以前讲过,马克思·韦伯提出来的“社会演员(social actor)”——人在社会中扮演着各种角色,以此对自己进行行为规范。
我要说的是,一个人的“角色”越多,就越难做调整和规划,越容易焦虑。
比如现在,我是学生,还是老师,是研究者,是合作者,是独立作者,是女儿,是妻子,是朋友,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的责任,有时候这个表单里你不清楚哪个应该标注什么样的优先级?
这个周末,我想休息,做好吃的,和Vic赖着,做运动,做家务,备课,批作业,准备讲座内容,两周后的考试,写合作论文,写自己的论文,准备综合考试,准备毕业论文开题,和M的会议,PC的变动,NI的草稿,A的提案,I的实验,该读的文献和书,该看的网站,该熟悉的软件,⋯⋯一瞬间我真觉得不知做什么好,是不是就只能什么都不做?

Tuesday, December 7, 2010

昨晚的梦境。

极熟悉我的人知道我有时会做重复梦,或者系列梦,最著名的数我高三时反反复复做的世界末日梦,很恐怖很纠结。

这个其实也出现过多次,不过不尽然是重复,几年的时间,梦里的时间也在极其缓慢的演进——虽然真实世界里已几年过去了,梦境里还是差不多是那一周一个月的样子。

梦很盛大,不好一一描述了,但其中一个就是我在跟人谈,要revolutionize traditional media。我记得我跟对方讲说,不,我们不是要将传统媒体搬上网络,那不解决根本性问题。看看纽约时报,时代周刊,他们的内容(content)强不强,他们的网络技术支持强不强,但无论多强,他们的思路还是传统的。

网络平台下的新闻、娱乐、体育等等的内容,应该是围绕着这个技术展开的。正如电视新闻和报纸新闻,其实是有着品质上的不同。纽约时报搞电邮订阅,搞评论社区,搞多媒体化内容,但根本上还是网络依附于原已家大业大的时报实体。是没有胆识跳出框框,还是跳的成本太高,我倒觉得其实他们不是该被指望的人。

想象中该有一个以media technology为主业的公司尝试在没有历史包袱的情形下设计新的范式(prototype),而新闻业将吸纳(adopt)这个范式,并针对这个新范式衍变出稿(content-generation)的体裁和形式。

思路先行。媒介先行。而后是信息。
Idea comes first; follows medium, herego message.

纪念今天看到了NYTimes Chrome App。虽然跟我的思路还有差,但是有了动向。

Tuesday, September 28, 2010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倒不是我有多想念我老板,可是他老人家去韩国一两个月的工夫,感觉有一年那么长了。
这里边有沟通不畅的因素——组会都因此改到了西半球的夜里开,更不用提我们项目的小会了,写文章改稿也是他在我们睡觉时发来成千上万修改意见,等我们起来睡眼朦胧时就开始拼命招办,一直赶到我们的夜里熬不住了,他也一般不会把意见再返回来的。
话是这样说,他还是想办法协调这个沟通问题,有些事实在办不到,也不能强求。而且人家毕竟是休假,指导学生已经算是半分外的事情了。
地域之隔、交流之碍,真能把时间维度也生生拉长啊,这不就是naive relativity theory嘛[逸⋯⋯]!
这么久没见面,老板大人终于因要去美国P州开会,而“顺路”回来小住literally两天兼看望我们。这两天来竟就在一起吃了两顿饭、喝了一次咖啡、开了三个会、组织了一次面试,总共差不多有十二三个小时了!
期间他N次向我显摆在北京、上海吃喝玩乐的心得体会。
给我们分吃从韩国带来的点心。
当然还买了所有的单。
除了工作和会议和date,他老人家就在学校招待所里睡了五个小时。交代了一大堆工作,鼓励了一大堆话,聊了一大堆有的没的,拥抱了一下,他老人家明天飞机又飞走了,不知下次何时再见了。

Wednesday, September 1, 2010

疯狂的实验室

本来计划中S师姐会跟我一起做实验,争取这周把数据收集完毕,所以按两个人的工作量排得日程。
没想到上周末S师姐把脚扭了,骨折到惨不忍睹的程度(其实也没那么严重,但行动不便自不必说)。我总不能还逼迫人家来跟我一起熬时间赶进度吧?
所以,今天我要跑去C楼取一笔数字巨大的补偿金然后跑回来,然后一个人从上午11点到晚六点做20个被试,期间赶某会议文章的初稿的最后一点东西。
20个被试不是小数目,估计会累死半个人,师姐他们似乎一天做10个就觉得很不错了。
但是我又希望他们都能来,不要晃点我,不然下周还要多做好多天。
下午四点N副院长的退休酒会估计要没戏了,如果去也是一口气跑到校园对侧打个照面再一口气跑回来。
然后晚上七点半到十点(?)是组会。
明天也是差不多的日程,不过J小朋友可能能来带班一两个小时,我可以喘口气。

愿望就是能吃上中午饭,能把跨文化研究的十组取样定了,能把某会议文章的初稿搞定——从前到后愿望指数递增,最后一样实现了,前面的实现不实现也没关系了。:'(

Saturday, November 21, 2009

我们真的了解美国,了解这个世界吗?

我们是否懂得美国的“言论自由”、“新闻公正”的定义?
抑或我们只是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和框范这些词组的?

Monday, October 12, 2009

I am a very SLOW writer.

今天一直在磨那份三页的采访稿。在新闻冲动和学术规范的权衡之间挣扎。

HCI的课今天讲到distributed cognition(中文对应词是什么?),老师问到了我前一周在教育学课上提到的问题。唉。

在卧室里一口气垫了二十来下球。太喜欢这只球了!

iPhone手写辨识还是挺(这字写了六遍才认识!!)白痴的...= =


- Posted using BlogPress from my iPhone

Monday, February 16, 2009

哲。

我曾想有机会一定要写写,若能重来一遍,在大学一定要做(而我没有做)的事。

其中一样就是好好学一下西方哲学史。尤其是对于要飞跃的人而言。

Saturday, February 7, 2009

科技科技科技

上周Shyam组会上讨论一个他近期要做的项目,具体内容还是不说了,毕竟人家刚开始做。
不过呢,Shyam真的就是个科技狂人。但绝非特例,回家跟Vic聊天,发现他口吻跟Shyam一个样= =

虽然我当时对Shyam的论调仍有疑惑,今天突然想起Post-it Notes这件事来。这完全是一个“失败的发明”,所以,应该说人们之前对这类东西完全没有欲求。可是它被神奇的利用之后,现在是何等的发扬光大,所以,人的需求还是可以被创造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