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读书。.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读书。. Show all posts

Monday, July 4, 2011

如何与小女孩聊天


如何与小女孩聊天

作者:丽莎·布鲁姆
翻译:Elysiahttp://blog.sina.com.cn/elysiahaiyan

译者注:
“不要对小女孩说你真可爱你真美。为什么?因为你在告诉她们‘容貌最重要’。你在教他们从五岁节食,十一岁化妆,十七岁隆胸,二十四岁打肉毒针不妨聊聊读书。不妨关心她们的思想。不妨向她们示范女性应因头脑和成就而得到尊重。告诉她们些与美容业、明星潮流不同的事。”
《山楂树》里,老三告诉静秋,胸大没什么不好,不是罪恶的,是美的。与几十年前中国过于激进的压迫性别意识和个人美学相比,过于关注容貌也是危险的,使人虚弱的。无视美和过度重视美,简直是女性自我认知的两个极端。美当然没错,只是美不是全部,不是快乐本身。丽莎·布鲁姆警告我们,畸形的追求外表可能带来生理、心理、人生的瓦解和毁灭。

[译文] 
上周末去朋友家参加晚宴时,我第一次见到她五岁的女儿。小玛雅长着一头棕色卷发和小鹿般的深色眼睛,穿着可爱的艳粉色晚礼服。我真想尖叫着说:“玛雅,你可真可爱啊!看看你!小美人儿,转个圈,摆个蓬蓬裙的造型!”
但是我没有。我忍住了。每次我见到小女孩,我都得咬紧牙关,不让自己下意识的说出她们时多么多么可爱、好看、美丽、时髦、会打扮。
为什么不能那么说?那不正是我们见到一个小女孩时最正常的反应吗?说一句衷心的称赞,帮助她们提高自信,有何不好?说真的,她们那么可爱,真让人爱不释手呢。
不过,我自有我的道理。

这个星期的ABC新闻报道,三到六岁的女孩里,近半数人担忧自己肥胖。在我的《在这个白痴世界里做个聪明女人》一书里,我提到,十二岁以下的女孩里,百分之十五到十八会日常刷睫毛膏、画眼线、涂口红。厌食症患者激增,自信心暴跌。四分之一的美国年轻女性宁愿赢得“美国下一站名模”而不是诺贝尔奖。就连聪明、成功的高校女生也说在“性感”和“聪明”中她们选择前者。一位在迈阿密的母亲死于整型手术,留下两个十几岁的孩子。类似现象层出不穷,令我心痛。
如果我们总是最先注意一个小女孩的长相,那等于告诉她们相貌比其他一切都重要。正是这样的观念使她们从五岁就开始节食,从十一岁开始涂脂抹粉,十七岁去隆胸,二十四岁打肉毒针。当我们的文化把全天候性感做为新的女性规则,美国女性变得越来越不快乐。
我们失去了什么?有意义的——思考,阅读,并因我们的思想和成就而被尊重——的生活。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求自己用下面的方式与小女孩们对话。
“玛雅,”我蹲得和她一边高,看着她的眼睛说,“很高兴认识你。”
“我也很高兴认识你。”她用大人教给她的礼貌乖乖女的口吻回答。
“嘿,你最近在读什么书?”我眨眨眼睛说。我爱书,称得上是个书痴,而且以此为傲。
她睁大了眼睛,故作礼貌的表情消失了,换成了对这个话题兴奋的表情。不过,因为对我还很陌生,她犹豫了一下。
“我超爱看书,你呢?”我问。
大多数的孩子都爱看书。
“我也爱!”她说,“我现在能自己读好多书了!”
“哇!真厉害!”我说。对于一个五岁孩子来说,的确很厉害。“你最爱哪本书?”
“我去拿过来!我能读给你听吗?”


玛雅的最爱是《紫色女孩》,我从来没读过。我们坐在沙发上,玛雅窝在我身边,充满自豪的朗诵每一个词。故事里的女主人公喜欢粉紫色,她学校的女孩都爱黑色,所以女主人公受尽了欺负——唉,又是一本关于女孩和她们的衣服、以及她们的衣服定义了她们的人格的书。不过,当玛雅念完了整本书,我把话题转向了书中涉及的更深层次的问题:爱欺负人的女同学、同侪压力、被孤立。我告诉她,我最喜欢的颜色是绿色,因为我喜欢自然。她很赞同。
我们丝毫没有谈到衣服啦,头发啦,身体啦,漂亮啦。跟一个小女孩聊天时,想避开这些话题比想象中还难,但我坚持住了。
我告诉她我刚刚写完一本书,我还告诉她我希望有一天她也能写一本。她为了这个想法兴奋不已。到玛雅需要就寝的时候,我们都意犹未尽,不过我告诉她下次我们再挑一本书,一起读,一起聊。她简直迫不及待,都不肯去睡觉了。

这就是我对于我们文化对小女孩们错误示范的一点小小反抗、对于尊重女性智力的一点小小推动、为重塑女性准则的小小努力。我跟玛雅这短短几分钟的聊天,能够改变几百万的美容产业、真人秀、以及明星文化带给她的影响吗?不能。但是,我至少使她当下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下次当你遇见一个小女孩时,也不妨试试。她可能会惊讶和困惑,因为此前从没人关心她想过什么,但是,请保持耐心,给她时间。问问她在读什么书。问问她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些问题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你只是引导她重视自己的思想,帮她开展一次智力的对话。对于大一点的女孩,问问她对时事的看法:污染,战争,学校经费削减。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使她感到困扰?如果她有一杆魔杖,她想要改变什么?你很可能得到令你深思的答案。与她聊聊你的想法,你做的事情,或者你爱读的书。你能够向她示范一个自主思考的女性是如何说话、做事的。
请告诉我之后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改变这个世界,从与每一个小女孩聊天开始。


[原文]
How to Talk to Little Girls

I went to a dinner party at a friend's home last weekend, and met her five-year-old daughter for the first time.
Little Maya was all curly brown hair, doe-like dark eyes, and adorable in her shiny pink nightgown. I wanted to squeal, "Maya, you're so cute! Look at you! Turn around and model that pretty ruffled gown, you gorgeous thing!"
But I didn't. I squelched myself. As I always bite my tongue when I meet little girls, restraining myself from my first impulse, which is to tell them how darn cute/ pretty/ beautiful/ well-dressed/ well-manicured/ well-coiffed they are.
What's wrong with that? It's our culture's standard talking-to-little-girls icebreaker, isn't it? And why not give them a sincere compliment to boost their self-esteem? Because they are so darling I just want to burst when I meet them, honestly.
Hold that thought for just a moment.

This week ABC News reported that nearly half of all three- to six-year-old girls worry about being fat. In my book, Think: Straight Talk for Women to Stay Smart in a Dumbed-Down World, I reveal that 15 to 18 percent of girls under 12 now wear mascara, eyeliner and lipstick regularly; eating disorders are up and self-esteem is down; and 25 percent of young American women would rather win America's Next Top Model than the Nobel Peace Prize. Even bright, successful college women say they'd rather be hot than smart. A Miami mom just died from cosmetic surgery, leaving behind two teenagers. This keeps happening, and it breaks my heart.
Teaching girls that their appearance is the first thing you notice tells them that look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anything. It sets them up for dieting at age 5 and foundation at age 11 and boob jobs at 17 and Botox at 23. As our cultural imperative for girls to be hot 24/7 has become the new normal, American women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unhappy. What's missing? A life of meaning, a life of ideas and reading books and being valued for our thoughts and accomplishments.

That's why I force myself to talk to little girls as follows.
"Maya," I said, crouching down at her level, looking into her eyes, "very 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 too," she said, in that trained, polite, talking-to-adults good girl voice.
"Hey, what are you reading?" I asked, a twinkle in my eyes. I love books. I'm nuts for them. I let that show.
Her eyes got bigger, and the practiced, polite facial expression gave way to genuine excitement over this topic. She paused, though, a little shy of me, a stranger.
"I LOVE books," I said. "Do you?"
Most kids do.
"YES," she said. "And I can read them all by myself now!"
"Wow, amazing!" I said. And it is, for a five-year-old. You go on with your bad self, Maya.
"What's your favorite book?" I asked.
"I'll go get it! Can I read it to you?"
Purplicious was Maya's pick and a new one to me, as Maya snuggled next to me on the sofa and proudly read aloud every word, about our heroine who loves pink but is tormented by a group of girls at school who only wear black. Alas, it was about girls and what they wore, and how their wardrobe choices defined their identities. But after Maya closed the final page, I steered the conversation to the deeper issues in the book: mean girls and peer pressure and not going along with the group. I told her my favorite color in the world is green, because I love nature, and she was down with that.
Not once did we discuss clothes or hair or bodies or who was pretty. It's surprising how hard it is to stay away from those topics with little girls, but I'm stubborn.
I told her that I'd just written a book, and that I hoped she'd write one too one day. She was fairly psyched about that idea. We were both sad when Maya had to go to bed, but I told her next time to choose another book and we'd read it and talk about it. Oops. That got her too amped up to sleep, and she came down from her bedroom a few times, all jazzed up.
So, one tiny bit of opposition to a culture that sends all the wrong messages to our girls. One tiny nudge towards valuing female brains. One brief moment of intentional role modeling. Will my few minutes with Maya change our multibillion dollar beauty industry, reality shows that demean women, our celebrity-manic culture? No. But I did change Maya's perspective for at least that evening.

Try this the next time you meet a little girl. She may be surprised and unsure at first, because few ask her about her mind, but be patient and stick with it. Ask her what she's reading. What does she like and dislike, and why? There are no wrong answers. You're just generating an intelligent conversation that respects her brain. For older girls, ask her about current events issues: pollution, wars, school budgets slashed. What bothers her out there in the world? How would she fix it if she had a magic wand? You may get some intriguing answers. Tell her about your ideas and accomplishments and your favorite books. Model for her what a thinking woman says and does.
And let me know the response you get at www.Twitter.com/lisabloom and Facebook.
Here's to changing the world, one little girl at a time.


Saturday, August 1, 2009

书况汇报。

DeeDee: 我有一本XXX的XXXXXX(书)
me: 。。。。。。。。。
什么意思!!!
DeeDee: 你不要我就扔了。。。
me: = =
。。。好吧给你个面子
你扔之前可以给我瞄一眼。。。
DeeDee: 哈哈哈
给你了,你帮我扔了吧。。。
蛮新的,我自己扔觉得有点浪费
me: 行吧呀= =#

--------无比汗的分割线--------

于是DeeDee就把XXX的这本书XXXXXX丢给了我。
今天负责任的跟DeeDee汇报一声,这本书,Vic同学花了四小时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上次你说他是美国高中生的口味,这次嘞?

谁的什么书就不说了。太丢人袅。>.<

Wednesday, July 22, 2009

文字视觉化

暑假的时候,偶然一个机会聊起来古典名著影视化的好处,Vic说,对于大众,文字的视觉化是非常有新鲜感的,古典名著拍成影视剧,本身就是话题。
哈6上映,也看到有人写,没有了当初看第一部戏(或者第一次看到魁地奇,第一次看到摄神怪,等等)时的兴奋,因为魔法世界变成了现实,才是哈系列电影最伟大的地方,剧情反而很难拍出看头。

这些事,对我来说,都是无法感知的。因为文字视觉化对我而言太稀松平常了,我几乎没有在看完什么著作后看拍出来的电影、电视觉得受到了视觉上的震撼,顶多觉得,不错,满意了;多数时候还是觉得离我想像的仍有差距。这不是指人设方面,而是指总体的视觉效果而言。
从幼年起,视觉想像就是一个非常default的事情。小时候有自己的幻想世界,陪伴我到现在,也曾怀疑自己是否有些异常,后来知道别的人也有一样的经历。不是“幻想中的朋友”,而是世界,一个正常运行着的,完整的,立体的,有声音有影像的世界。不与我周围的世界平行,因为很多周遭的人,事,也会出现在我的幻想里。不过这幻想还是非常under control的,也跟现实世界分得很开。

这大抵跟幼年起的大量阅读息息相关,而这种源源不绝的幻想,又会回馈在创作中。
当然,我不否认,文字视觉化对大众媒介来说是非常伟大的事。

Sunday, October 21, 2007

邓布利多的惊天秘密

也许是令很多哈迷,尤其是邓fan不能接收的;但这是罗琳亲口承认的事实:

邓布利多是gay!!!

没有看过哈7又不想被剧透的人请绕道离开
喜欢邓布利多会因此真相而心碎的人请绕道离开

仔细回忆一下哈7中邓布利多做过的令人惊讶的事情:这样一个一向是大家心目中正义领袖的人,竟然曾经醉心黑魔法,是谁让他头脑发昏?
一个大家心目中无比善良的巫师,却在他弟弟心中留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孽,是谁害得他不顾及心爱的妹妹?
一个积极热情的男生,是谁吸引了他的好感,他们两人有了终遇知音之感,整个夏天都厮缠在一起,规划那个属于他们两人的魔法世界?

还有,那个黑魔法的狂热者,为什么在他权力达到鼎盛的时候却迟迟不把势力扩张到英格兰?
为什么他那么轻易的就失败在邓布利多手中?
为什么他最后在受到伏地魔威胁时却宁死不肯说出最强魔杖的下落,并且大胆嘲笑伏地魔必定会受到挫败?

……

是的,你已经无比的接近真相……
不过,我说不出口,还是请你自己去看罗琳是怎么说的吧:

http://news.yahoo.com/s/nm/20071020/en_nm/rowling_dc_1;_ylt=Ajf6PlxDZijJMPyhJrjpcORnhVID

罗琳对上面那些疑问有一句经典的评价:“Falling in love can blind us to an extent”——爱情会让人盲目。

是的。接受现实吧。祝福他们吧。。。

Monday, October 1, 2007

那些悄悄改变了我们阅读习惯的书籍

《走向未来丛书》(四川人民出版社)标志着丛书首次进入中国人的阅读生活,这套丛书的出版,成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事件。此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丛书、《21世纪》丛书、《社会与人》丛书相继问世。

《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改变了中国人对历史的阅读方式。该书一反传统史学著作高深化路数,既不像断代史,也不像专题论文,又缺乏分析与解剖,以散文式笔法,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很久以后《清朝那些事儿》以更戏说的口吻再掀历史热潮。

《我的路》(上海人民出版社)影视名人出书第一本。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刘晓庆就敢出自传《我的路》,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魄力啊。事隔十多年才有《日子》、《月子》等等接上茬,到现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稍有名气的主持人,基本上都成为畅销书作者了。

《金庸小说集》(三联书店)它整合了中国人的阅读趣味,大雅大俗因此统一起来,成为所有成人的童话。人人都在读,从高官教授到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之流,深入者可以深出,浅入者可以浅出,俗文学也可登堂入室了。

《人性的弱点》(工人出版社)掀起励志图书的潮流。也许,你还看过拿破仑·希尔的《思考致富》、奥格·曼狄诺的《羊皮卷——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吧?

《艾科卡自传》(安徽人民出版社)中国人对国外企业家人生奋斗故事热衷由此开始。1984年开始风靡的这本著作真实地展现了蜚声美国的大企业家艾科卡大起大落、奋斗不息的历程,也正合当时中国人的发家致富新梦想。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和《韦尔奇自传》也就是有此铺垫才大红大紫的。

米兰·昆德拉作品集(作家出版社)它为外国文学的阅读注入时尚元素。中国人在这里学会了“媚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笑忘书”,阅读这类外国文学,逐渐演变为一场事先张扬的时尚事件。

《菜根谭》古书变成风雅趣味性阅读。格言警句,信手拈来,文辞幽雅,对仗工整。何况还有蔡志忠的普及版推波助澜。

《老照片》(山东画报出版社)一个读图时代从此开始。《老照片》1997年每辑销售30万册,它的出版被评为中国出版业50年间50件大事之一。它提供给读者的,除了已逝的生活,已逝的场景,还有各种视角,不经意间折射出了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历史。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它一直考验着中国人的阅读水平和阅读志向。这本“关于宇宙本性最前沿认识”的科普巨著,“读我的物理学著作的人比读麦当娜关于性的书还多”,“读不懂也是种收获”。一些卖相好的专业书学术书在中国的市场渐次打开,虽然买书的常是读不懂的人。

《格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阅读由此成为身边的谈资,并改变中国人阅读趣味。保罗·福塞尔这位美国文化批评家,让国人发现可以对号入座自己的阶层划分,格物致知,一切皆格调。书中反讽的种种姿态竟成为国人的效仿对象。

《咖啡地图》(上海文化出版社)趣味性阅读的开山之作。书中呈现了欧洲最精彩、最具韵味的60家咖啡馆的风貌,图片精美,韵味十足,可借此遍游各国咖啡馆。即使价格偏高,但这种实用指导的小资指南仍然卖得让其他书籍垂涎三尺。

二月河“帝王书系”(长江文艺出版社)它开创电视、图书互动的新格局。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小说和电视交相辉映,既提高收视率,小说印数也直线上升。这种结合已成为书业和电视业惯用的发财之道。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知识出版社)网络文学开始接上地气。截止目前最著名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堪称是网络文学的里程碑,它以机智诙谐的语言、纯美凄婉的爱情故事迅速在网上广为流传,这种热度从虚拟空间烧回到真实世界,使得宁财神、安妮宝贝、李寻欢等大批网络写手一时风头无两。

《绝对隐私》(北京出版社)中国窥秘式阅读由此风行。它首次以口述实录的方式揭示出当代中国城市青年在婚、恋、性、家等方面极为真实的情感状态。这种隐私型书籍甚至成为一个专门的文学类型。

张小娴作品集小女子散文催谷“闺房阅读”。让你领略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视角和细腻情怀,“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听起来很耳熟吧?张小娴说过以后,很多人也开始这样写,这样说了。

《美的历程(插图珍藏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包装提升阅读价值。豪华插图本《美的历程》,精美的图片、豪华的纸型、精湛的排版制作工艺,使仅仅只有十五六万字的小书售价高达88元。学术著作的外貌焕然一新,成为新的品味标志。

几米绘本(三联出版社)它培养了细腻而感伤的城市阅读口味。有人说,他的书很温暖,温暖得让人忘记世界的冷酷。温情读本开始以另一种姿态浮出水面。

《你好,花脸道!》(北京朝花少年儿童出版社)第一部“双媒互动”小说,开创全新阅读模式。这本书在以传统纸媒出现的同时,还在互联网上推出了“花脸道初中部网站”。其“站点导航”将引导你参观校园,11个主人公都有电子邮件信箱。读者更可以在“自由接龙”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删改、续写情节。互动式的阅读时代,不知会否因此而加速到来。

《读者》(甘肃人民出版总社)文摘类阅读的始作俑者,直接影响读书生产及价值观。当报刊发展到一定数量之后市场上就会有对文摘类报刊的需求,文摘类杂志《读者》生逢其时也,它以在当时尚属精美的封面、插图,精悍的短文,触动了一代人的灵魂。

Tuesday, September 18, 2007

Find Me

-Find Me-
某一年纽约时报的best-seller。
作者是Rosie O'Donnell,在美国和奥普拉齐名的talkshow女主播。
用传记体写成的《Find Me》是本很有勇气的书。


Rosie在身为成功女主播的同时,管理着一个慈善机构,
帮助弃婴寻找领养家庭,也资助单亲妈妈和问题妈妈。


Stacy在某天突然闯入了她的生活。
Barb,Stacy的母亲,拨通Rosie的热线求助——
14岁的女孩Stacy被一名minister强 暴,并且有了身 孕。


对于年幼的Stacy,这不仅意味着粗暴的身体侵害,
对外界的不信任感,
遭受同学的议论和孤立,
还意味着她将生下一个婴儿。


Rosie十分同情这个女孩。她几乎有些过于急迫的与Barb,Stacy保持着联络。
而Stacy则从最初的排斥帮助,到最后对Rosie产生了依赖。
两个人常常在深夜进行漫长的电话聊天,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六个小时。


Rosie的朋友们提醒她,她与Stacy之间的交往并不正常。
她们素未谋面,而Rosie对她却过度信任和关注。
为了和Stacy交流,Rosie往往夜不能寐。
朋友们说,也许Stacy一家在骗她。Rosie只感到愤怒,而没有怀疑。


Rosie主动要给Stacy提供资助,但是Stacy一家谢绝了。
Rosie安排好接Stacy来自己的城市接收最好的医疗。
但是在她们约好的时间快到来之际,Stacy因为身体过度虚弱,住进医院。


Rosie电话预约了一家位于Stacy所在城市里的医疗机构,
请他们到时候前往医院帮助小Stacy生产。


Barb打来电话,绝望地说Stacy有生命危险。
Rosie沮丧得无法工作。
最终医院通知Barb,Stacy安全了,但是婴儿死了。

********************************************

Rosie给那家医疗结构打电话取消预约,对方告知她:
他们已经试图与她所说的医院联系,但是那里根本没有这样的病人,全市也没发生过类似的强 奸案。


Rosie不能相信自己是受骗上当了。
她动用了各种途径去寻找Stacy,却都无下落。


Rosie O'Donnell追问自己,为什么会如此惦念Stacy,同情她的遭遇。她记起了自己幼年时经历过的刻骨铭心的痛苦。
她的母亲在她9岁时过世。留下她和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还有他们因悲伤而绝望的父亲。
她的母亲曾是她小学里的教师。所以,全学校的人都知道她死了妈妈。他们都眼睁睁的看着她究竟是如何悲伤。
她第一次来了period,却不知道怎么办,不知道告诉谁,以为自己会流血流到死。
她去集市上买裤子,不知道自己穿多大的尺码。小贩问她小朋友你妈妈呢,她顿时只觉得天旋地转。
她领着弟弟妹妹去买东西,被小区里的小恶霸们拦住,其中一个问她,我们拿鸡蛋扔你的弟弟怎么样,她吓得愣住了,脱口说出,扔吧。
她上初中以后无心学习,作业总是写不完。新老师把她拎起来臭骂一顿,说“你妈妈呢?让她到我办公室来谈谈!”她甩开老师的手冲出教室溜进邻居家的院子里躲了整整一个下午。警车带着她哥哥到处寻找她,她哥哥用警车上的大喇叭喊她的名字,咒骂着那个说错了话的老师,呼唤她回家……


Rosie说,她那么爱Stacy,就是因为她们都是swamped persons。
她们都被悲惨的经历淹没了,她们感到无力和恐惧。
Rosie承认,已经是成人的自己,总是拼命地想帮助别人,总是以为自己有能力让那些悲惨的事不再伤害人们,让那些受到伤害的人尽量少的感到疼痛。
她希望自己再也不会像小时候,任凭着小混混欺辱自己的弟弟,而自己还在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切发生。

*********************************************

找不到Stacy而陷入绝望的Rosie,在一次和朋友的谈话中知道了一种疾病,
MPD(multiple personalities disorder)
即所谓的人格分裂。
她忽有所动。


Rosie打通了所谓的Stacy所在城市的精神医疗院的电话,
在一位医生那里,
她果然找到了这样一个病人。Melissa。


她有的时候是Nancy。有的时候是Barb。
焦虑的时候是Stacy。
狂暴的时候是Kate,而Kate具有强烈的攻击性,极端的时候她会自残。


多数时候Melissa知道这样一大群人生活在自己身体里。但她无法控制她们。
她无法工作。无法料理自己。
她无法信任他人。除了她的那位善良的医生。除了她身体里信任Rosie的Stacy。


医生告诉Rosie,Melissa在幼年时受过强烈的刺激:
她目睹了她的姑姑几乎烧死她堂弟的过程。


Rosie没有怨恨Melissa。也没有离开。
她送给Melissa一台电脑,让她跟自己写email聊天。她请Melissa来纽约参加自己的电视节目,看自己在百老汇客串歌剧。
她还是爱着Stacy。但她希望Melissa能够过上正常的生活。
她对Melissa说出那句曾对Stacy说过的话,Any time you want, you can find me.

*************************************************

Rosie故事没有一个确定的结尾,尽管Melissa说Kate几乎不再出来“伤害大家”了。
而Rosie通过Melissa,找到了面对自己童年阴影的勇气。
童年的那些疼痛如同刺青。它也许无法平复,但是它可以被藏起来,连同它所代表的所有伤痛、愤怒,和无法忘记。


没有几个人拥有完美无缺的童年。
那些软弱无力的时刻,我们甚至没有一个可以来寻找我们、拿着话筒大骂老师来帮我们出气的“Rosie哥哥”。
我们各自默默的成长。
对于在那个过程中无法诉说的情绪,所幸它们没有生长成我们身体里的Stacy,Barb,或者Nancy和Kate。
我们幸运的像Rosie一样,带着伤口长大了。


我们能让悲惨的事不再伤害他人,让那些受伤害的人减少伤痛麽?
或者至少,我们愿意为彼此做一个“any time you can find me”的朋友?



看完《Find Me》已经一周了。终于可以写下上面的字。

Monday, March 5, 2007

源姓家族的插画情事。

在学校图书馆里东张西望,看见了印得很漂亮的《源氏物语》
捧了回来。

难得这本书是全彩页的。里边有原本的插画。有些国宝级别的画还有细部放大。
很厚的一本。翻翻图就很让人陶醉。
可惜的是,翻译得并不算上佳。即使我是不懂日文原著的,但我读起来这部译本仍觉得文字意味尚浅。

看见我在读这本书的美眉们都抿嘴一笑。意会不可言传的表情。
看见我在读这本书的男生们有的朝我借去,翻翻,说看不懂谢谢。
我不是在暗示女生们更博闻强识表面淑女其实深谙情色
更不是暗示男生们没有文化积蕴或者已经脱离了文字YY的层面。。。= =

不知道是不是心境的原因,读源氏物语的过程中我的心里一直很静。没有任何批判的心态。
本来就画面感十足的文字,配上有所剥落的插画,我深陷其中。
紫式部果然深爱白居易的诗句。
她的记叙中有太多他的诗歌中的意境,更难得的是有他诗文中的情趣。

那些些描绘,那些些旧事,让我想起看过的奈良的照片。
没有去过日本。但见传说。
奈良城,那个唐朝盛世的鲜活拓本,让那个时代的雍容华丽得以传世。
一个安详的标本。

源氏家业鼎盛之时就是这般情形吧:
贵族的典雅和端庄,那番张弛,是现代贵族们没有的自戒和修为。
古典的美来自规矩,那深藏不露的高贵,如同奈良青瓦幽院锁清秋的自矜。
不能放下身段,即使纵情欢愉,也要是一段旷世传说。

繁文缛节和矫揉造作,在字里行间看来都是后无来者的美感。
讲求解放和随意的现世没有人为抚一首琴沐浴净身,弦断哀歌了——
如果我吟一首诗,
谁人会和?!

那个时候的王室已经悠闲到以琴棋书画为日常生活
哪怕没有一技所长,也要有鉴赏之力。否则,你怎么配与其他华贵之人交往?
不知道是不是紫式部,作为一个女人的短视,柔弱和浅薄
她竟看不到争端,世事,繁芜,政治。朝臣上下最大的政治,无非吟诗鸣鼓,男欢女爱。

如果果真如此
一个花花公子的一夜幽梦,竟自以为会是民间的一段人人歌颂叹惋的佳话
很难想象这样的官野能有闲心去体谅民情,
他们大抵觉得自己的美色和艳遇可以替百姓解饥去乏了!

千百年后的我们知道故事的结局。不可挽回的衰败,终结了所有的奢华矜持,所有艳文丽辞,所有的绕梁不绝。
我不能评论,站在一个严肃的角度上。
我也不觉得色情,那些单纯而遮掩的暗示。
我只是觉得,有一些时代它自有的美好,是如此的脆弱,如此得不足为外人道。

在木桶里晒太阳捉虱子的犬儒前贤
一饮一斛五斗解酲的竹林豪士
还有这多情多思自怜自哀的源大人
也许不该平列,只是他们都成为了我心中无法泯灭的美学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