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就職演說 Part 1(20-5-08)
馬英九就職演說 Part 2(20-5-08)
馬英九就職演說 Part 3(20-5-08)
兩岸不論在台灣海峽或國際社會,都應該和解休兵,並在國際組織及活動中相互協助、彼此尊重 。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本應各盡所能,齊頭並進,共同貢獻國際社會,而非惡性競爭、虛耗資源。我深信,以世界之大、中華民族智慧之高,台灣與大陸一定可以找到和平共榮之道。
Tuesday, May 20, 2008
Monday, May 19, 2008
理解。
很多事没有经历就不会有理解。
刚刚看水木上天涯上不断有人抱怨因为有余震预报而不敢回家睡觉,说终于“有点理解政府不预报地震的理由了,的确容易引起恐慌”。
当然,有没有能力预报是另一件事。如果真的掌握一定情况,而无法做出发报决策,这种心态,没有经历过就不会理解。
大灾难从始至今都充斥着各种责难,不止预警问题受到了强烈的质疑,此后又有提到救援迟缓、救人不力,第一次在天涯(没有存该贴地址,不过这样的言论应该很容易找到)看到有人用极其恶毒的言辞咒骂官兵,指责他们为什么不第一时间派飞机派伞兵去震中时,我真的惊呆了,原句子大概是说:“如果主观上真想救人,就是下刀子也能跳下去!”
站在受灾群众的角度看也许是事实,有谭老师这样的人向我们证明生命能放出何等的光华;但是,看看那些兵们的娃娃脸,我真的说不出“就是拿十个兵换一个灾民的命也是值得的”这样的话。
看到一个不熟的学妹,写道她爷爷和爸爸都曾参加过唐山大地震的救援,当时也是不要命,可是她想起来是又后怕又心疼,她对于“养兵千日,就为了这一日为国捐躯”的论断充满了愤怒。
也许“军人”这个词对于多数人都显得遥远,所以无法切近的想象他们之痛。往往是身在灾区或原籍四川的人,反而跳出来说,四川那里地势有多险要,震后暴雨瓢泼、山体滑坡,直升机如何无法飞行,可军人们还是知不可为而为。不知道那158名被掩埋在泥石流中的兵哥哥的尸体(source:纽约时报158 Relief Workers in China Are Killed by Landslides,原文不明原因已被撤销)有没有终于让咒骂官兵的人住嘴。
后来说到国际援助的事,也是争论得不可开交。且不论“外援”是不是极其无用、是不是三十几国救援队伍在台湾921地震中只抢救出区区四个人,我恰好非常理解四川作为战略基地所不能敞开大门迎天下客的理由,由AOL、NYtimes等中国问题专员的评论看来,他们也很清楚四川有着中国的“核基地”,这种天下一小半人皆知的“秘密”是否足以让中国暂缓国际援助的介入呢?某些网民的回答是:“人命关天的时刻,谁还在乎什么国家安全?!”
对于这样的论调,我无法回应。在国家间利益冲突尚未消失的时代里,地球有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平?人的性命的确无法拿来讨价还价,“跟国家利益比起来,个人利益不值一提”也不是我支持的理念,大义与小爱之间的平衡总是那么难拎清。
近日来著名的汉阳小学不倒事件中,拯救了全校小朋友一个不落成功逃生的老师们解释为什么不原地等待救援时说:“我们理解县领导啊,他们还得救埋在下面的人,一时顾不到我们了,我们只能自己救自己。”这种理解让人心疼,也许他们没有责任如此“理解县领导”,他们本该安然的等待理所应当的救援。然而,对于四川这个人口近亿的大省,13万解放军能不能及时向每一个需要的人都伸出双手?
成都的“的哥”曾经感动中国,免费为灾区运送救灾物资、抢救灾民,然而很快就人说,一定是出租车公司摊派他们这样做。还有很多人focus了一件件“不容忽视的小事”,如有人倒在街头,没人伸出援手,如给政府一遍遍打电话呼救却无人理会。除了上段提到的救援队伍是不是千手观音的因素以外,我也很同情那些街头匆匆走过、不理会旁人的成都路人。经历一场大难后,虽然还有人讲成都人镇定,乐观,麻将牌是震不倒的,麻油碟也是震不翻的,但是他们真的一切如常吗?见证了生离死别之后,见证了massive shock之后,他们平静的外表下有没有一个需要抒解的心?心理学专家纷纷表示,灾区民众和他们相关的亲属都需要立刻、积极的心理干预,可是还是有人不以为然,对从灾难边缘脱险的青岛中能队要求推迟中超比赛的行为大加讽刺与鄙视。
大灾之后,有人说重新看到了爱,有人说人性光辉泯灭。这是由于不同的视角,也是由于不同的心态。对于灾难,有人是外放型反应,去哭,去喊,去帮助,去奔忙,有人是自闭型反应,去躲,去藏,去沉默,去逃避。无论哪一种,都应该得到适度的理解,理解人的承受能力,终究有一个限度。
多数人,多数人是承认中国政府在应对此次天灾中有了明显的进步,较以往相比,救援行动更迅速,政策更以人为本,信息更透明;但是认为政府做得不够好、甚至一点都不好的人仍为数不少。针对国内、国际批评,中国政府基本都采取了很快的回应,包括空投伞兵、允许外援介入、公开死亡人数、公布灾区需要,等等,但偌大国家,在这个手忙脚乱的当口,肯定有太多把柄落人口实,即使是远在灾区之外,也有小到广州惠州三中史上最无耻捐款的丑闻,大到红十字基金会能保证多少比例的捐款真正有效利用到灾区人民之手的争论。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更何况中国这片土地上从来就没有根除过种种恶习。有人说,这些丑恶行为的账也许不该都算在CCP头上,但至少他们有责任改革国内现状。我说,我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对于中国的未来我相信它终归一天的美好和强大。但这一条道路到底要走多久?我们离开放,民主,法治,言论自由,到底有多远?我想,我们还是需要有耐心。我不盼着中国立时完美,我只盼着中国时时前进。
我也担心,太过激进的言行,反而会引起现今进步方向的倒退。对于1989,看过youtube上的影像资料,看过高校ftp上秘密传播的录像,看过家中保存下来的大量报刊,对于事件前的言论开放程度,我很是惊讶,对比现在的南都、南方周末,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我一方面相信国内、国际的舆论压力会监督中国的成长,另一方面也忧虑过激的行为会导致生物应激性的反应。
对于愤青,往往很不能沉下气去理解这个国家中人民迥异的接受能力。某导演宣称,不能在中国拍太深刻的电影,因为观众看不懂;愤青们(包括很多并不“愤”的人)都大怒,觉得他在侮辱中国人民的智商。然而,我相信很多人的父辈都对《武林外传》毫无兴趣,甚至有着地域差距的观众群也会对《武》或者大爱或者持之以鼻;对于港台闹剧日剧韩剧的审美差异就更加明显;对于台湾议会推推搡搡脱鞋丢人的“娱乐式”政治,有多少人笑话其为小丑跳梁?我不觉得当下这个中国已经全民准备好了拥抱民主,即使对于最积极亢进的那一批人而言,我也斗胆断言他们未必真的理解民主内涵,只是沉醉于这个动听的迷梦。
这篇文章,我尽量提供援引的source,以免我的解读影响了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可惜还有太多“惊为天人”的言论,我在惊诧之后并没有马上记录在案,现在也无法提供给大家看看这天下滑之大稽的人无处不在。我最近看到的一个“惊爆评论”是揭秘武警在灾情72小时内无行动的内幕(这句所指就并不确实),说是PLA早就有意起义反抗当今领导层,而总理的“你们看着办”更是惹恼了各员大将,不出一月PLA就会倒戈反共。这样的“揭秘”真是解了我这全国哀悼三日无娱乐新闻可看的渴,可即使这样的论调也有人认可有人当真,把这“大揭秘”当真的人写的博客,也还是有人当真。
即使如此,我还是应该理解。理解。对于一些人而言,言论自由,在他们看来就是如此,不仅可以公开事实,也可以造谣生非。在他们的世界里,人人都该对他负责任,偏偏他不需要对任何人负责任。
至于,民主是不是一剂万能药,美国的言论自由是如何被用来随意解读以保障国家利益,我无力深谈。无论如何,我相信对于中国而言,民主改革是一条漫长的必由之路,虽然这之前之后都仍然会有痛苦。
至于,独立思考是不是就是网特脑残,我没有兴趣。我只在乎人们是不是能渐渐彼此理解,在一个正义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不盲信,不盲从,不信谣,不传谣。
文章是昨天写了开头,不想发表了。后来醒悟,就胡言乱语了,又如何呢?写得毫无章法,毫无逻辑,也请大家理解。
理解。
刚刚看水木上天涯上不断有人抱怨因为有余震预报而不敢回家睡觉,说终于“有点理解政府不预报地震的理由了,的确容易引起恐慌”。
当然,有没有能力预报是另一件事。如果真的掌握一定情况,而无法做出发报决策,这种心态,没有经历过就不会理解。
大灾难从始至今都充斥着各种责难,不止预警问题受到了强烈的质疑,此后又有提到救援迟缓、救人不力,第一次在天涯(没有存该贴地址,不过这样的言论应该很容易找到)看到有人用极其恶毒的言辞咒骂官兵,指责他们为什么不第一时间派飞机派伞兵去震中时,我真的惊呆了,原句子大概是说:“如果主观上真想救人,就是下刀子也能跳下去!”
站在受灾群众的角度看也许是事实,有谭老师这样的人向我们证明生命能放出何等的光华;但是,看看那些兵们的娃娃脸,我真的说不出“就是拿十个兵换一个灾民的命也是值得的”这样的话。
看到一个不熟的学妹,写道她爷爷和爸爸都曾参加过唐山大地震的救援,当时也是不要命,可是她想起来是又后怕又心疼,她对于“养兵千日,就为了这一日为国捐躯”的论断充满了愤怒。
也许“军人”这个词对于多数人都显得遥远,所以无法切近的想象他们之痛。往往是身在灾区或原籍四川的人,反而跳出来说,四川那里地势有多险要,震后暴雨瓢泼、山体滑坡,直升机如何无法飞行,可军人们还是知不可为而为。不知道那158名被掩埋在泥石流中的兵哥哥的尸体(source:纽约时报158 Relief Workers in China Are Killed by Landslides,原文不明原因已被撤销)有没有终于让咒骂官兵的人住嘴。
后来说到国际援助的事,也是争论得不可开交。且不论“外援”是不是极其无用、是不是三十几国救援队伍在台湾921地震中只抢救出区区四个人,我恰好非常理解四川作为战略基地所不能敞开大门迎天下客的理由,由AOL、NYtimes等中国问题专员的评论看来,他们也很清楚四川有着中国的“核基地”,这种天下一小半人皆知的“秘密”是否足以让中国暂缓国际援助的介入呢?某些网民的回答是:“人命关天的时刻,谁还在乎什么国家安全?!”
对于这样的论调,我无法回应。在国家间利益冲突尚未消失的时代里,地球有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平?人的性命的确无法拿来讨价还价,“跟国家利益比起来,个人利益不值一提”也不是我支持的理念,大义与小爱之间的平衡总是那么难拎清。
近日来著名的汉阳小学不倒事件中,拯救了全校小朋友一个不落成功逃生的老师们解释为什么不原地等待救援时说:“我们理解县领导啊,他们还得救埋在下面的人,一时顾不到我们了,我们只能自己救自己。”这种理解让人心疼,也许他们没有责任如此“理解县领导”,他们本该安然的等待理所应当的救援。然而,对于四川这个人口近亿的大省,13万解放军能不能及时向每一个需要的人都伸出双手?
成都的“的哥”曾经感动中国,免费为灾区运送救灾物资、抢救灾民,然而很快就人说,一定是出租车公司摊派他们这样做。还有很多人focus了一件件“不容忽视的小事”,如有人倒在街头,没人伸出援手,如给政府一遍遍打电话呼救却无人理会。除了上段提到的救援队伍是不是千手观音的因素以外,我也很同情那些街头匆匆走过、不理会旁人的成都路人。经历一场大难后,虽然还有人讲成都人镇定,乐观,麻将牌是震不倒的,麻油碟也是震不翻的,但是他们真的一切如常吗?见证了生离死别之后,见证了massive shock之后,他们平静的外表下有没有一个需要抒解的心?心理学专家纷纷表示,灾区民众和他们相关的亲属都需要立刻、积极的心理干预,可是还是有人不以为然,对从灾难边缘脱险的青岛中能队要求推迟中超比赛的行为大加讽刺与鄙视。
大灾之后,有人说重新看到了爱,有人说人性光辉泯灭。这是由于不同的视角,也是由于不同的心态。对于灾难,有人是外放型反应,去哭,去喊,去帮助,去奔忙,有人是自闭型反应,去躲,去藏,去沉默,去逃避。无论哪一种,都应该得到适度的理解,理解人的承受能力,终究有一个限度。
多数人,多数人是承认中国政府在应对此次天灾中有了明显的进步,较以往相比,救援行动更迅速,政策更以人为本,信息更透明;但是认为政府做得不够好、甚至一点都不好的人仍为数不少。针对国内、国际批评,中国政府基本都采取了很快的回应,包括空投伞兵、允许外援介入、公开死亡人数、公布灾区需要,等等,但偌大国家,在这个手忙脚乱的当口,肯定有太多把柄落人口实,即使是远在灾区之外,也有小到广州惠州三中史上最无耻捐款的丑闻,大到红十字基金会能保证多少比例的捐款真正有效利用到灾区人民之手的争论。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更何况中国这片土地上从来就没有根除过种种恶习。有人说,这些丑恶行为的账也许不该都算在CCP头上,但至少他们有责任改革国内现状。我说,我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对于中国的未来我相信它终归一天的美好和强大。但这一条道路到底要走多久?我们离开放,民主,法治,言论自由,到底有多远?我想,我们还是需要有耐心。我不盼着中国立时完美,我只盼着中国时时前进。
我也担心,太过激进的言行,反而会引起现今进步方向的倒退。对于1989,看过youtube上的影像资料,看过高校ftp上秘密传播的录像,看过家中保存下来的大量报刊,对于事件前的言论开放程度,我很是惊讶,对比现在的南都、南方周末,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我一方面相信国内、国际的舆论压力会监督中国的成长,另一方面也忧虑过激的行为会导致生物应激性的反应。
对于愤青,往往很不能沉下气去理解这个国家中人民迥异的接受能力。某导演宣称,不能在中国拍太深刻的电影,因为观众看不懂;愤青们(包括很多并不“愤”的人)都大怒,觉得他在侮辱中国人民的智商。然而,我相信很多人的父辈都对《武林外传》毫无兴趣,甚至有着地域差距的观众群也会对《武》或者大爱或者持之以鼻;对于港台闹剧日剧韩剧的审美差异就更加明显;对于台湾议会推推搡搡脱鞋丢人的“娱乐式”政治,有多少人笑话其为小丑跳梁?我不觉得当下这个中国已经全民准备好了拥抱民主,即使对于最积极亢进的那一批人而言,我也斗胆断言他们未必真的理解民主内涵,只是沉醉于这个动听的迷梦。
这篇文章,我尽量提供援引的source,以免我的解读影响了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可惜还有太多“惊为天人”的言论,我在惊诧之后并没有马上记录在案,现在也无法提供给大家看看这天下滑之大稽的人无处不在。我最近看到的一个“惊爆评论”是揭秘武警在灾情72小时内无行动的内幕(这句所指就并不确实),说是PLA早就有意起义反抗当今领导层,而总理的“你们看着办”更是惹恼了各员大将,不出一月PLA就会倒戈反共。这样的“揭秘”真是解了我这全国哀悼三日无娱乐新闻可看的渴,可即使这样的论调也有人认可有人当真,把这“大揭秘”当真的人写的博客,也还是有人当真。
即使如此,我还是应该理解。理解。对于一些人而言,言论自由,在他们看来就是如此,不仅可以公开事实,也可以造谣生非。在他们的世界里,人人都该对他负责任,偏偏他不需要对任何人负责任。
至于,民主是不是一剂万能药,美国的言论自由是如何被用来随意解读以保障国家利益,我无力深谈。无论如何,我相信对于中国而言,民主改革是一条漫长的必由之路,虽然这之前之后都仍然会有痛苦。
至于,独立思考是不是就是网特脑残,我没有兴趣。我只在乎人们是不是能渐渐彼此理解,在一个正义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不盲信,不盲从,不信谣,不传谣。
文章是昨天写了开头,不想发表了。后来醒悟,就胡言乱语了,又如何呢?写得毫无章法,毫无逻辑,也请大家理解。
理解。
Thursday, May 15, 2008
渐渐。
事情渐渐做好
病痛渐渐减轻
考试渐渐结束
家,渐渐,变得切近
病痛渐渐减轻
考试渐渐结束
家,渐渐,变得切近
“做人不能太纽约时报?”
自12日以来,西媒第一次谈到了“中国政府瞒报灾情?”这个话题,纽约时报发话:Superstition Meets the Web, Stinging Chinese Authorities(中国网络迷信横行,中国政府心恨难忍。。。诶我翻译得还真差。。。)
西媒终于对中国well-educated人群失去了信心:前段时间保卫火炬,他们就大摇起头,怎么会是些高知在为“毫无民主”的“极权政府”东奔西走;这会儿汶川地震,他们再次抚膺长叹,怎么大学毕业了还信蛤蟆搬家地震云?
也许多数吵得正欢的中国大学生愤青s对纽约时报的时评是看不到的,估计看到了也不会当回事,因为“西方媒体”自anti-CNN狂潮之后已经被搞臭了,这会儿骂大学生们迷信?大不了再建个anti-NYTimes,喊句“做人不能太纽约时报”。
唐山旧事重提,根本不令人意外;但是看到所谓中国排名前两名的高校的理工科学生还在为了“蛤蟆”的事儿纠缠不休,我多少有点崩溃。但我不敢太多回复,更不想极力驳斥。是不是我现在其实在这些人眼中已经变成了极端不正义?
我承认自己人格有些分裂,一方面,极端渴望理解和包容中国现在社会的形态和问题,另一方面,还做不到容忍和接受这些形态的极度扭曲与问题的极度恶化。
西媒终于对中国well-educated人群失去了信心:前段时间保卫火炬,他们就大摇起头,怎么会是些高知在为“毫无民主”的“极权政府”东奔西走;这会儿汶川地震,他们再次抚膺长叹,怎么大学毕业了还信蛤蟆搬家地震云?
也许多数吵得正欢的中国大学生愤青s对纽约时报的时评是看不到的,估计看到了也不会当回事,因为“西方媒体”自anti-CNN狂潮之后已经被搞臭了,这会儿骂大学生们迷信?大不了再建个anti-NYTimes,喊句“做人不能太纽约时报”。
唐山旧事重提,根本不令人意外;但是看到所谓中国排名前两名的高校的理工科学生还在为了“蛤蟆”的事儿纠缠不休,我多少有点崩溃。但我不敢太多回复,更不想极力驳斥。是不是我现在其实在这些人眼中已经变成了极端不正义?
我承认自己人格有些分裂,一方面,极端渴望理解和包容中国现在社会的形态和问题,另一方面,还做不到容忍和接受这些形态的极度扭曲与问题的极度恶化。
Wednesday, May 14, 2008
证据。
一个人笃信之事,通常而言,并不需要什么确切的证据。选择性失明,选择性谛听,对此也许没有良方。
或,这个emotional的时刻,要求人理性,是太残忍了些。也许发泄,是一种生存方式。
发现两丛丁香,对于我,是意义非凡的喜悦。
或,这个emotional的时刻,要求人理性,是太残忍了些。也许发泄,是一种生存方式。
发现两丛丁香,对于我,是意义非凡的喜悦。
Monday, May 12, 2008
预报。
虽然“灾情预报”这件事已经跟我没关系了,但是作为本科是大气科学专业毕业的学生,遇到极端天气状况,还是忍不住会关注一番。
今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气候、地质考验,相应的,我可以想象一系列从事相关工作的人也经历了一场严峻考验。
尤其是在当下,在民众十分相信“科技的力量”的当下,灾害的可预报性可能已经被高估。因此,灾后的阵痛转嫁为对“失职者”的抨击,恐怕难以避免。CCTV的“逼问”,民间流传的“黑幕”,在每一次灾情之后,都会似曾相识的重演。
事 实上,最尴尬事,并非“全然无知”,更不可能是“全知全晓”,而是“一知半解”。有灾没报,一定会被迁怒;而错报灾情,一样会带来抽象的民心恐慌和实际的 经济损失,可能民众们事后就遗忘了,但预报人员不会忘记自己承受的压力。“准确预警”这件事,现在恐怕还停留在一个模糊的概率,从预测到播报,这个决定永 远是最难逾越的阻障。预报“降水概率是百分之几”这种让民众自己去决定要不要带伞的方式,绝对无法推广到“地震概率是百分之几”,前者不过是笑谈,后者就 是拿人命当儿戏。
解决这种矛盾的唯一途径,恐怕只有通过提高预报准确度的方式,只有从原理、技术、设备、人员各个方面都有了切实的提升,才可能停止“一知半解”的尴尬。
但是,人类究竟能有多了解自然界?真的有这样一天,我们能够达到全知吗?对此我并不报积极乐观的态度。
我只知道,在这样一天到来之前,灾情预报工作者必须忍受着来自管理层的压力和民间的指责,而不可能奢望得到宽容与谅解。
今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气候、地质考验,相应的,我可以想象一系列从事相关工作的人也经历了一场严峻考验。
尤其是在当下,在民众十分相信“科技的力量”的当下,灾害的可预报性可能已经被高估。因此,灾后的阵痛转嫁为对“失职者”的抨击,恐怕难以避免。CCTV的“逼问”,民间流传的“黑幕”,在每一次灾情之后,都会似曾相识的重演。
事 实上,最尴尬事,并非“全然无知”,更不可能是“全知全晓”,而是“一知半解”。有灾没报,一定会被迁怒;而错报灾情,一样会带来抽象的民心恐慌和实际的 经济损失,可能民众们事后就遗忘了,但预报人员不会忘记自己承受的压力。“准确预警”这件事,现在恐怕还停留在一个模糊的概率,从预测到播报,这个决定永 远是最难逾越的阻障。预报“降水概率是百分之几”这种让民众自己去决定要不要带伞的方式,绝对无法推广到“地震概率是百分之几”,前者不过是笑谈,后者就 是拿人命当儿戏。
解决这种矛盾的唯一途径,恐怕只有通过提高预报准确度的方式,只有从原理、技术、设备、人员各个方面都有了切实的提升,才可能停止“一知半解”的尴尬。
但是,人类究竟能有多了解自然界?真的有这样一天,我们能够达到全知吗?对此我并不报积极乐观的态度。
我只知道,在这样一天到来之前,灾情预报工作者必须忍受着来自管理层的压力和民间的指责,而不可能奢望得到宽容与谅解。
Thursday, May 8, 2008
意义。
周二的时候收到小米的邮件。关于Graham奖学金。
非常羞惭。这一系列的获得都如此不真实。
最初就一直生活在没底和渴望之间。
如今我得到的已经超越了我以为能够得到的。
虽然只是1k。
但是谁能够懂得它之于我的意义?
尤其是在这么多年以后。
尤其是在这么多年以前。
谢谢陪我走过这么多年并陪我走向未来的人。
非常羞惭。这一系列的获得都如此不真实。
最初就一直生活在没底和渴望之间。
如今我得到的已经超越了我以为能够得到的。
虽然只是1k。
但是谁能够懂得它之于我的意义?
尤其是在这么多年以后。
尤其是在这么多年以前。
谢谢陪我走过这么多年并陪我走向未来的人。
Tuesday, May 6, 2008
游园惊梦。
——不想凑这份热闹,但是又挨不住不下笔,于是生生挺过了五四,才来编派些毫无内涵的冗文。路过之人,一笑了之吧。
壹佰壹拾岁,之于人,可谓长寿;之于一座学府,尚且壮年。
梦回燕园,每每并非极度喜乐,而是莫可名状的众多情愫,纠结一团;醒来不由喟叹:又怀旧了么?是为“惊梦”。
一情一景,一石一木,不仅在梦中,就连白日也会突然忆起:譬如,路过似曾相识的一树花开,就不禁懊悔,当初为什么不细细认一认、记一记那园中标了名牌的珍株奇植?这园子里,类似的难得事物,实在太多了,倘若得到十之一分的知识,恐怕也能以博闻强识而笑傲一生!
说到感情的复杂,恐怕每个PKUer都难免如此。越是恃才傲物,越是青年才俊,就难免越习惯于批判指点,批驳抱怨;但是儿不觉母丑,真较真起来,又恨不得劝人知道PKU一切都是好的。
二十来岁年纪,说是最美的时光,恐不为过。把最好的时光都留在这园子里了,也难免不教人留恋。所有的美好,所有的丑陋,所有的甜蜜,所有的苦涩,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黯淡,事后想起,才明白这一生一次的体验,永不重来,永难释怀。
送01级学长学姐毕业时,我以为自己的心被掏空了一半。那时我哀伤的说,你们走了,我怎么办;当我有迷惑有疑问,我该去问谁呢?谁向你们一样,宠爱和关怀着我?你们是否再回头,已记不起幼稚天真的我们,在走入南门时自以为是的笑脸?
送02级师兄师姐离校时,我以为前一年只是矫揉造作,如今的自己成了最年迈的本科生,再也没有人站在自己身前,可以给我指导和守护。那时我哀伤的说,请记得有空常回来看看,我请你吃学三鸡腿饭。
直到自己真的接到绝情的通知说xx日前必须走人,我才知道,离开,是这样子的。再也没有一间小小的寝室,真正属于我,可以躲在里面看书写字,装宅发呆;再也没有一张永远记不清密码的饭卡,可以用来买一份难吃的值得愤怒的菠萝鸡块。
这时才明白,不舍得学长学姐们走,是因为你们的离去,使我在燕园的开始与成长,失去了见证;也让我预见到有一天的自己,注定也要把整整四年收拾成一只小小的行李箱。
最初的梦想,大多数都在四年中干涸。毕业时,有太多的惶恐和不确定,但唯一确定的是,如果一切重新来过,我知道自己还是会做出一样的选择。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召唤,如宿命一样把PKU刻进了我的人生,我的血脉。
未名湖中的涟漪,博雅塔下的数声,燕园路上的树影,燕南园里的鸟鸣,这些如画美景都抵不过最后一幕的回忆:作为最后一个离开37楼625的人,我回身看看夏风吹起的水蓝色窗帘,看看空空如也的床铺,看看一地狼藉的物什,对这破败的一幕有种骤然放松之后的惋惜。
不知还有谁像我一样,在满地狼藉中拍下如此猥琐的照片,每次看到都不知该哭该笑。当下的自己坐在天翻地覆的寝室里,觉得恍若隔世。
临走时,十分矫情的管好房门,锁紧门锁,仿佛留在身后的一切,再看一眼就会舍不得离去。
再过几个月,必定会重演物是人非的相同一幕。这几日,看到此时大四的孩子开始争先恐后的发酸,只在心里暗想,真正的隐隐心痛,是无力书写的;就趁这心痛开始前,快多多做作一会儿吧。:)
五月四日。几乎没有一年我曾留在燕园,给她庆贺生日,说起来这四年里正巧没有踩到大整,逢五逢十的大庆终于还是没有我的份。03年,哈三中捌拾年校庆,我也一样没有赶回去,后来听说孔庆东在千八百人的大课堂上忍不住侃起自己返校贺寿的经历,言语间竟不禁潸然泪下。于是想到,如果今年五四,我也能重又走在讲堂前,望着碧空下的母校,想必也会恍然而泣吧。
北京大学壹佰壹拾岁生日快乐。
壹佰壹拾岁,之于人,可谓长寿;之于一座学府,尚且壮年。
梦回燕园,每每并非极度喜乐,而是莫可名状的众多情愫,纠结一团;醒来不由喟叹:又怀旧了么?是为“惊梦”。
一情一景,一石一木,不仅在梦中,就连白日也会突然忆起:譬如,路过似曾相识的一树花开,就不禁懊悔,当初为什么不细细认一认、记一记那园中标了名牌的珍株奇植?这园子里,类似的难得事物,实在太多了,倘若得到十之一分的知识,恐怕也能以博闻强识而笑傲一生!
说到感情的复杂,恐怕每个PKUer都难免如此。越是恃才傲物,越是青年才俊,就难免越习惯于批判指点,批驳抱怨;但是儿不觉母丑,真较真起来,又恨不得劝人知道PKU一切都是好的。
二十来岁年纪,说是最美的时光,恐不为过。把最好的时光都留在这园子里了,也难免不教人留恋。所有的美好,所有的丑陋,所有的甜蜜,所有的苦涩,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黯淡,事后想起,才明白这一生一次的体验,永不重来,永难释怀。
送01级学长学姐毕业时,我以为自己的心被掏空了一半。那时我哀伤的说,你们走了,我怎么办;当我有迷惑有疑问,我该去问谁呢?谁向你们一样,宠爱和关怀着我?你们是否再回头,已记不起幼稚天真的我们,在走入南门时自以为是的笑脸?
送02级师兄师姐离校时,我以为前一年只是矫揉造作,如今的自己成了最年迈的本科生,再也没有人站在自己身前,可以给我指导和守护。那时我哀伤的说,请记得有空常回来看看,我请你吃学三鸡腿饭。
直到自己真的接到绝情的通知说xx日前必须走人,我才知道,离开,是这样子的。再也没有一间小小的寝室,真正属于我,可以躲在里面看书写字,装宅发呆;再也没有一张永远记不清密码的饭卡,可以用来买一份难吃的值得愤怒的菠萝鸡块。
这时才明白,不舍得学长学姐们走,是因为你们的离去,使我在燕园的开始与成长,失去了见证;也让我预见到有一天的自己,注定也要把整整四年收拾成一只小小的行李箱。
最初的梦想,大多数都在四年中干涸。毕业时,有太多的惶恐和不确定,但唯一确定的是,如果一切重新来过,我知道自己还是会做出一样的选择。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召唤,如宿命一样把PKU刻进了我的人生,我的血脉。
未名湖中的涟漪,博雅塔下的数声,燕园路上的树影,燕南园里的鸟鸣,这些如画美景都抵不过最后一幕的回忆:作为最后一个离开37楼625的人,我回身看看夏风吹起的水蓝色窗帘,看看空空如也的床铺,看看一地狼藉的物什,对这破败的一幕有种骤然放松之后的惋惜。
不知还有谁像我一样,在满地狼藉中拍下如此猥琐的照片,每次看到都不知该哭该笑。当下的自己坐在天翻地覆的寝室里,觉得恍若隔世。
临走时,十分矫情的管好房门,锁紧门锁,仿佛留在身后的一切,再看一眼就会舍不得离去。
再过几个月,必定会重演物是人非的相同一幕。这几日,看到此时大四的孩子开始争先恐后的发酸,只在心里暗想,真正的隐隐心痛,是无力书写的;就趁这心痛开始前,快多多做作一会儿吧。:)
五月四日。几乎没有一年我曾留在燕园,给她庆贺生日,说起来这四年里正巧没有踩到大整,逢五逢十的大庆终于还是没有我的份。03年,哈三中捌拾年校庆,我也一样没有赶回去,后来听说孔庆东在千八百人的大课堂上忍不住侃起自己返校贺寿的经历,言语间竟不禁潸然泪下。于是想到,如果今年五四,我也能重又走在讲堂前,望着碧空下的母校,想必也会恍然而泣吧。
北京大学壹佰壹拾岁生日快乐。
Sunday, May 4, 2008
搭错线的大脑。
我不太理解自己的思维是怎样经由一件事跳转到另一件事的。。。
刚才突然想起了在中学时,每天都要做的一件事:在黑板的一边抄写当日的课程表。
其实,过程是这样的:
我翻Oxford Handbook时看见一个词,PE。
想起初中班任是英文老师,所以从初二开始就要求我用英文写课程表。
体育课,不写做Sports之类的,而写做PE,也是他告诉的。
反倒是高中,就只写中文课表。
很巧,最近在校内网上,有个学妹给我发信(我先前是不认识她的)。
才知道她跟我同一初中,晚三届,同一个班任,所以听了太多我的好话。
高中也考进了我的高中。
她妈妈在这所高中任教,以前常常拿校报回去给她看,而我曾是这份校报的主编。
而她后来也做了一任校报编辑。
她跟我提起初中班任的事,说他从美国回去了,重新在家乡发展。
最后一次见班任是高考结束以后。
我去市教委交一个什么表,偶然遇见三年没有联络的老同学J。
J很好心的告诉打算组织初中同学聚会,问我是否也参加。
于是我就去了,后来才知道其实他们是时常一起玩的,只是没有我而已。
自从我一个人考入被认为全省最好的学校,而他们一批人考入被认为全省第二的学校以后,就渐渐疏离了。
就是那次,三年后重逢,去唱K,见到了班任。
班任对我还是一贯的看重,让我突然有了很深的受宠若惊之感,只是初中时都习以为常了。
才知道他有到美国当华文教师的计划。
没有很深的聊天,我几乎是匆匆离席,因为晚上要赶去老家的火车。
后来就再没见过。
阴差阳错的知道我来了美国,而他离开美国。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
高中三年其实回过学校一次,还是Alvin怂恿我,没见到班任,只见到了Alvin的班任王老师。
王老师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人。
说起来高二的时候,王老师还叫他的两个学生来,送给我新年贺卡和礼物,邀请我回去给毕业生做报告。
但是当时由于时间很紧,并没能成行。
再后来,就只有极偶尔路过的时候心想这是我的初中;或者听说我的照片还是摆在光荣榜里。
那个诡异的大楼越来越旧,但我还是记得曾经在楼顶的领操台上领了三年间操的事,还是记得每个班级一个信箱的事,还是记得楼侧面是一细条落地窗的事,记得语文教研组里有一红一绿两个脸盆的事。
至今,最后一次路过那幢楼,去看了看光荣榜,我的照片已经不在了。不过学校招生广告里还是会提起小何,Alvin,我,考入北清这样的光荣历史。
回忆据说是老年人的专利,于是我还是打住吧。
刚才突然想起了在中学时,每天都要做的一件事:在黑板的一边抄写当日的课程表。
其实,过程是这样的:
我翻Oxford Handbook时看见一个词,PE。
想起初中班任是英文老师,所以从初二开始就要求我用英文写课程表。
体育课,不写做Sports之类的,而写做PE,也是他告诉的。
反倒是高中,就只写中文课表。
很巧,最近在校内网上,有个学妹给我发信(我先前是不认识她的)。
才知道她跟我同一初中,晚三届,同一个班任,所以听了太多我的好话。
高中也考进了我的高中。
她妈妈在这所高中任教,以前常常拿校报回去给她看,而我曾是这份校报的主编。
而她后来也做了一任校报编辑。
她跟我提起初中班任的事,说他从美国回去了,重新在家乡发展。
最后一次见班任是高考结束以后。
我去市教委交一个什么表,偶然遇见三年没有联络的老同学J。
J很好心的告诉打算组织初中同学聚会,问我是否也参加。
于是我就去了,后来才知道其实他们是时常一起玩的,只是没有我而已。
自从我一个人考入被认为全省最好的学校,而他们一批人考入被认为全省第二的学校以后,就渐渐疏离了。
就是那次,三年后重逢,去唱K,见到了班任。
班任对我还是一贯的看重,让我突然有了很深的受宠若惊之感,只是初中时都习以为常了。
才知道他有到美国当华文教师的计划。
没有很深的聊天,我几乎是匆匆离席,因为晚上要赶去老家的火车。
后来就再没见过。
阴差阳错的知道我来了美国,而他离开美国。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
高中三年其实回过学校一次,还是Alvin怂恿我,没见到班任,只见到了Alvin的班任王老师。
王老师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人。
说起来高二的时候,王老师还叫他的两个学生来,送给我新年贺卡和礼物,邀请我回去给毕业生做报告。
但是当时由于时间很紧,并没能成行。
再后来,就只有极偶尔路过的时候心想这是我的初中;或者听说我的照片还是摆在光荣榜里。
那个诡异的大楼越来越旧,但我还是记得曾经在楼顶的领操台上领了三年间操的事,还是记得每个班级一个信箱的事,还是记得楼侧面是一细条落地窗的事,记得语文教研组里有一红一绿两个脸盆的事。
至今,最后一次路过那幢楼,去看了看光荣榜,我的照片已经不在了。不过学校招生广告里还是会提起小何,Alvin,我,考入北清这样的光荣历史。
回忆据说是老年人的专利,于是我还是打住吧。
Subscribe to:
Posts (Atom)